Rubik's Cube
“魔方”的名字奠定着它的与众不凡
鲁比克教授最初把魔方称为“Magic Cube”,后来魔方被Seven Towns玩具商相中,并改名为“Rubik's Cube”。
魔方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行开来,各国对“Rubik's Cube”名称的翻译各有不同。
大概有这3种翻译,一种是直接通过“音译”来起名的,比如日本叫“ルービックキューブ”,而韩国则称为“루빅스 큐브”,这些名称的发音和英语的“rubik's cube”的发音差不多;第二种起名的方法则是“更换某些单词”,比如德国和丹麦,rubik部分不变,后面的cube部分换成本国相同意思的单词;第三种完全是“意译”,最明显的是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,分别翻译为“魔术方块”和“扭计骰”,中国大陆则翻译成“魔方”。
大概是对“Magic Cube”的叫法情有独钟,都把魔方的一些特点体现出来了:变幻莫测、深奥难解、魔力非凡。
别碰它!它不会放开你
当时德国的一则魔方广告语为:“别碰它,它不会放开你。”这个警告式的宣传语极具预言意味:任何人接触到魔方,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迷恋上它。
也恰恰说明了它是非常有魔力的玩具,甚至都不能单单称为玩具而已。
魔力起源于1974年的春天。
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的应用工艺美术学院,讲师鲁比克正在给室内设计系上三维设计课。这堂课,学生需要了解大立方体可分成8个小立方体,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。
让学生用硬纸做出模型是种常规的教学手段:把大立方体的6个面刷上不同的颜色,以便观察8个小立方体和大立方体的关系。
学生们鼓捣着各自手中的立方体,随机转动,让大立方体产生变化,这引发了鲁比克的突发奇想:这该是个多么有趣的玩具。
用了6周时间,鲁比克就设计出了玩具的基本结构
魔方公式的创造
1978年,在赫尔辛基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,一种立方体玩具受到了数学家们的关注。世界顶级群论专家约翰·康威和几个知名数学家,都带了一些魔方参会。
会上充分体现了“空间转换”神奇的玩具,瞬间抓住了数学家们的好奇心与热情被激发出来,几十个魔法方块很快被抢空,没有拿到的人们都在打听可以去哪里搞到。就连数学杂志,都在登载文章介绍过与魔方的相关数学概念。
数学家们的魔方狂热,很快使魔法方块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,魔方公式也开始被创造出来。
这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数学家
大卫·辛格马斯特
魔方公式符号:由数学家大卫·辛格马斯特(David Singmaster)创造出一套用字母来描述魔方的面、块及转动方式的符号。这套方式成为国际通用的符号,为玩家交流解法提供了标准、便捷的描述基础,以避免因为配色不同而导致的沟通不畅。在1979年2月,他首次出版了《“魔法方块”手册》,书中包括与魔方有关的整套符号,并提供了解开魔方的方法。
Ideal玩具公司(Ideal Toy Corporation)决定于1979年底开始销售魔方。自此,魔方狂热很快席卷全球。
世界范围的魔方狂热
当然,一个东西的爆火背后除了好评之外,也会出现“抵制”的声音,有部分人把魔方妖魔化,认为其容易让人“上瘾”是控制精神的危险品。不过到了1983年底,人们对于魔方的态度也逐渐从狂热痴迷到平静接纳。
尽管依然风行,但两极分化的疯癫状态已渐渐缓和,魔方不再是社会的“危险品”,而是定位在“永不过时的经典玩具”。
魔方永不过时
跨越两个世纪的魔方,依然是热门玩具之一,魔方的发展逐渐专业化,普及化。
再加上魔方后来由中国大规模生产后,更是将魔方这个产品升级改造,趋近完美地销售给全球。
也许鲁比克也没想到,自己在课堂上偶然发现的数学现象,竟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玩具,魔方的寓意很直接:它很小,却很棘手;你不知道方法,就永远解不开。
温馨提示:转发旨在为推广魔方文化,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积极配合撤稿。
协会成立于2020年12月,经陕西省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省级社会组织,隶属陕西省体育局业务指导,由陕西省内从事魔方运动的单位和个人,自愿共同发起的全省性、专业性、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。
诚邀魔方爱好者、从业者等相关个人和单位关注和参与,共创陕西省魔方竞技事业辉煌的未来!
办事处地址:西安市碑林区南稍门十字西北角中贸广场15号楼
商务合作:张老师 15691980125
活动合作:刘老师 15829539795
欢迎个人转发分享,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,
请联系授权事宜:281901464@qq.com
法律顾问:王建锋律师
商务合作:19991964006
内容合作:15829539795
协会公众号
商务合作
手机版